中国钮扣之都的传奇与梦想

时间: 2024-02-29 05:06:15 |   作者: 纽扣

product description

  这是历史偶然中的必然选择。当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纠缠着全国的经济界与理论界的时候,1983年,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商业市场桥头钮扣专业市场诞生了;从1984年起,中央、各省、市及港台、外国媒体和经济理论界人士纷纷到桥头钮扣市场调查采访。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称桥头钮扣市场为“东方的布鲁塞尔”,海外媒体更是将其赞誉为“东方第一钮扣市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桥头视察时欣然题词“百工之乡,千品万象”,并把温州模式概称为“小商品、大市场”,从此桥头一走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向世界展示最美的风采。

  桥头不是桥头人的桥头,她属于中国,属于市场经济,有形的市场不足以我们对它的顶礼膜拜,但无形的影响却是那样深远,仿佛渗透到神经骨髓。在三十周年庆典来临之际,请允许记者带大家走进那些不该尘封的故事。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投射到永嘉经济强镇桥头的大街小巷。昨天下午,记者一路上见到的是光洁的马路,路边不时地有洒水车缓缓开过,工人们在维修个别损坏的路灯,从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脸上,很自然地读到那种由心底荡漾开来的激动。

  我们在一座桥上等待“风景”。一个衣着朴素的妇女风风火火地骑着钢丝车过来,像邻居大妈样地过来和我们亲切地打招呼。她说从钮扣城过来,儿子有商铺,帮助照看。随后,她的钢丝车在前带路,拐到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停下,很有礼貌地邀请我们进去。我们好久也回不过神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风云人物王碎奶?平凡到让人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在她为我们沏茶的空隙,我们饥饿地浏览着满墙的照片,在这里读到了她不同凡响的声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墙上还挂着奥运冠军朱启南的照片,全国人民都熟习的可爱姿势,用食指指着自己:是我吗?

  “朱启南是我的孙女婿”,话里听出她的欣慰。像朋友在这里自由地交流,当然我们是津津有味的倾听者,带我们走进她的故事。

  当时已经三十出头的王碎奶还是个家庭妇女,家里只有两分地,每年都缺好几个月的粮食。1978年,王碎奶作为村里的妇女干部,参加生产队塑料编制的生意,商品经济开始在桥头萌芽。

  奇迹,来得看似偶然。“1979年的一天,两个桥头人从外地一家钮扣厂觅回来了一堆二等品、三等品积压钮扣,直接摆在桥上买卖,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我们别忘记这两个人的名字:叶克林、叶克春。是他们取回来的火种,当然最终点燃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是王碎奶。

  “看到那么多人买叶克春和他搭档叶克林的钮扣,大家很快也跟着卖了。”王碎奶说,有的人单干,有的几家人合伙卖。“当时大家还有一点担心会不会被政府抓,我心想,这都是富裕人民的好事,有啥关系?不怕!”凭着这份胆量,王碎奶跟供销队伍跑到嘉兴桐乡、苏州等地采购采购钮扣。他们去外地逛百货商场,不买钮扣,专门看包装盒上的厂家地址。按图索骥,她很快找到了厂家。不料,厂家因为只能供应供销社,不能私人买卖,不敢交易。她软磨硬泡,厂家拗不过,就答应把次品钮扣卖给她。

  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前,“商品经济”这个词还不能公开出现,市场更是个敏感词。在桥头村的大桥上摆摊时,王碎奶感觉不好意思,看到有镇上的领导经过,就扭过头去,有点心虚,但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其实我也怕,但是有钱赚谁不做?”一个多星期就赚到了100多元,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劳动力在生产队一年的收入。随后,慢慢的变多的人加入到了“钮扣大军”,桥上卖钮扣的从2家发展到了42家。闻风而来的外地顾客也因此瞄上了桥头的钮扣,产品供不应求。

  1983年2月,敢为天下先的永嘉县政府正式发文,批准个体户申请营业执照, 1984年12月28日,全国最早的农村专业市场永嘉县桥头钮扣市场正式开业,这个有298个摊位、由油毛毡棚搭建而成的市场从此焕发惊人的活力。到了年底,镇小学的操场四周、600米长的公路两边,所有沿街楼房的首层,都成了钮扣店铺,摊位达到600个。镇小学的操场都被市场侵占,学校不得不另迁新址。当时每天数千名顾客、上百辆车挤在街道两旁和两座桥上,不断把外界的产品“揽”到桥头,又把桥头的产品推销到各地,车水马龙,蔚为壮观。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商业市场由此开始走向繁荣。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应该说是桥头钮扣市场的鼎盛时期。当时,中央、各省、市及港台、外国媒体和经济理论界纷纷到桥头钮扣市场调查与研究采访。新华社《半月谈》杂志当时称桥头钮扣市场为“东方的布鲁塞尔”,海外媒体则报道称桥头为“东方第一钮扣市场”。同时,中央、各部门、各省市党政领导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外国驻华使节也都到桥头参观考察。 1987年5月10日,桥头钮扣市场成立了党支部,这是全国第一个由个体户组成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王碎奶担任书记。

  到了九十年代,桥头市场悄然“隐身”。原来一派繁荣的有形市场逐渐被无形市场取代,代之而起的是外资工业园区、谷联工业园区、白洋工业园区、外洋头工业园区等四大工业基地的崛起。从经营钮扣到钮扣制造,又到钮扣创造,桥头已成中国最大的钮扣生产基地和经营市场。2002年12月30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桥头镇“中国钮扣之都”称号,2003年11月20日在桥头镇举行“中国钮扣之都“授牌仪式,2007年通过复评。

  现在的桥头钮扣市场,经历过波折,但依然兴盛,王碎奶说,跟着社会发展,通信网络发达后,顾客看样品、下订单,都能够最终靠互联网和电话传真等方式来进行,而对于有形市场的依赖就会减小,所以桥头钮扣市场的客流量少了。然而桥头钮扣市场的品牌依然存在,产品交易量也比以前大。

  王碎奶个人也随市场一起,成了时代的标志。1993年,王碎奶达到个人政治荣誉的顶峰,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直到去年,她找到了接班人,卸下钮扣市场党支部书记的担子,过起了普通的日子。退而不休,她除了帮助子女打理一些生意外,更多的时间都是在为桥头的公益事业而奔波,她还是桥头义工团顾问、武术协会副会长、健身舞协会会长、老人协会副会长。

  值此桥头钮扣市场成立30周年、改革开放35周年之际,她寄语:希望“敢想敢为、创新创强、诚信经营”的桥头人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67岁的王碎奶退到幕后时,44岁的徐建清早已胸有成竹。中国桥头钮扣城董事长徐建清从十四岁起就随父亲从事钮扣生意,见证了桥头钮扣的风起云涌。

  桥头生产的钮扣销售占国内销售总量的80%,占世界销售总量的60%,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只要钮扣市场,就有桥头人在哪里做生意,就连国外也不例外。在俄罗斯有一个以服装经营为主的中国市场,里面聚集的大多都是温州人,仅桥头人在那里卖钮扣的就不下10余家商户。

  12月25日下午他骄傲地对记者说,今年3月22日,徐建清受邀商业部,随同国家主席习前往俄罗斯访问。据了解,此次国家商务部选定的两个随访经贸团有企业60余家,其中12家为非公有制企业,浙江4家,包括温州、丽水各1家,嘉兴2家,分别分布在钮扣、童鞋、服装和紧固件行业。被选定的都是对俄有优势的产业和商贸平台。徐建清代表的中国桥头钮扣城是全球唯一一个专业的钮扣市场,享有“东方第一钮扣市场”的美誉。 。

  目前,桥头钮扣城共有商家700多户,有很多国内外的客商想要在桥头设立销售点,但受场地限制,不足以满足市场逐步扩大的需求。为此,徐建清谋划改造旧的商贸城,筹建新的国际商贸城,成立电子商务总部,出租写字楼,吸引国内外的商家入驻,打造国际化的钮扣交易中心。以皮具、钟表、钮扣、拉链为产业核心,做大做强总部经济。

  因市场起家、因市场闻名,是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是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近年来,相继被确定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百强镇,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温州30经济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省级文明镇,省体育强镇,温州市卫生强镇。2000年被省政府列入“浙江国际性特色产业聚集区”,其21世纪产业定位为“面向国际的钮扣、拉链制作集散中心”;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2007年被列入省“十一五”第一批中心镇培育工程名单;2008年底被列为浙江省拉链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到2012年,桥头钮扣城内外一圈的商户共有700余家,年成交量达16亿元,今年成交量达18亿元。

  当姓“资”还是姓“社”的天大问题还在纠缠着全国的经济界与理论界的时候,永嘉的父母官们却毅然于1983年批准建立了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商业市场桥头钮扣专业市场。今天的我们,已经不能再确切地知道,当年的永嘉县政府,是如何顶着压力,为桥头镇的专业市场奠定了政策的基石,并勇敢地给予了肯定与引导。而历史证明,桥头钮扣专业市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桥头镇的人民真正获取了经营上的权利,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当时的中国起着标杆、表率的作用。对桥头的肯定,就是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肯定。

  桥头,它不单单是一个地名,更应该是一个影响时代的符号,是改革开放的破冰者、探索者、先行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乃至确立的正能量教材;它的一举一动,关乎风云变幻,在动人而深邃的缩影里,人们或赞叹或汲取营养,从某种一样上说,桥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子,从烦闷的屋子里走出来,吸收新鲜的空气,沐浴到阳光雨露。

  “中国桥头钮扣城”就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亲笔题写,这是莫大的肯定和鼓舞。桥头将继续大刀阔斧,为永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续传奇,我们将热切关注和期待。记者 汤海鹏 厉定武/文 陈胜豪/摄

  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旗下媒体平台广播:FM 102.2电视:永嘉新闻综合频道报纸:今日永嘉网站:永嘉网微信公众号:中国永嘉、永嘉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