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40年】永嘉桥头:用一粒纽扣缔造改革传奇

时间: 2024-03-05 20:09:54 |   作者: 纽扣

product description

  当一粒小纽扣遇上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当山区农民纷纷放下锄头,摆起摊,“桥头生意郎,挑担走四方”的传奇故事就此上演。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地处温州西部,瓯江中下游北岸,地理位置偏辟,交通闭塞。然而,这个三面环山的文化荒芜边地,却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孕育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商业市场——桥头钮扣市场,并日益成长为扬名海内外的“中国纽扣之都”。

  四十年风云激荡,四十年潮起潮落,四十年沧桑巨变,今日的桥头镇在发展变迁中逐渐打破转型藩篱、在勇担“改革开放再出发”历史使命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外貌忠厚,侃侃而谈,在桥头纽扣市场经营“国栋塑料纽扣”快三十年的陈先生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自己创业初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涌入桥头镇,采购样式各异的纽扣,人头攒动,车水马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弹丸之地的桥头镇民生凋敝,以王碎奶、叶氏兄弟为首的桥头人率先冲破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商品自由贸易的禁区,在桥头摆摊贩卖纽扣。虽然改革开放的春天已经来到,谈“资”色变的余寒仍使得当地农民不敢放手大干。

  但星星之火尚可燎原,在桥头镇出现的市场经济雏形很快就悄然酝酿开来。陈先生的创业轨迹,无形中也与桥头纽扣市场的发展历史悄然重合。“最开始,也就是八十年代末,我在全国各地到处跑拉生意,那时候桥头到处都是纽扣摊位,可热闹了。”陈先生笑着说。

  后来,桥头纽扣大军日益壮大。九十年代初期,桥头纽扣交易大楼建成,进入专业市场的初创时期。陈先生和家人也在此时将家庭作坊“升级”为流水线作业的厂房,进口先进设备、雇佣外地工人。随着生产的纽扣数量慢慢的变多、品种越来越齐全,客户的来源也慢慢变得广,陈先生的纽扣生意越做越大。

  从背井离乡的桥头弹棉郎,到走南闯北与国外建立起交易通道的纽扣商人,陈先生表示,正是由于桥头人身上敢于创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桥头纽扣产业才能迅速崛起。

  然而,潮起有潮落,月盈有月亏。近些年来,桥头纽扣市场遭遇到了市场转型期间的新创伤。“以前老的问题任旧存在,像是产品质量上的问题,年底要账问题。同时,纽扣制作污染问题、加工机器更新换代问题这些新问题我也很头疼。”想到如今桥头纽扣商人一同面对的困难,陈先生的两根粗眉就蹙在一起了。

  在陈先生看来,若要让“纽扣之乡”的金字招牌继续发亮,顺应市场发展、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或许是可行之策。“现在的压力虽然大,但我相信我们还是能驾驭好这辆开了四十年的老船。”

  进入新世纪以来,涌入桥头钮扣市场采购的客商开始慢慢地减少,当年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再难重现。生产结构单一、技术停滞、价格上的优势不再……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桥头纽扣市场也和其他的传统专业市场一样,遭遇到了现实的“尴尬”。

  “万豪纽扣”的店主张大爷四年前刚踏入纽扣行业,工厂目前的经营规模还比较小。对于桥头纽扣市场未来的发展前途,他表示不看好,“现在环保抓的严,办厂不好办了。”他和记者说,当前环保慢慢的变成了纽扣生产的主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日益升高,利润不断缩减。如果各项补贴政策无法落实的话,桥头纽扣产业只能是“越来越衰”。

  “圣范纽扣”是市场内一家相对较大的门店。记者前来采访时,帮母亲看店的青年小范正吃着盒饭打电脑游戏。不同于父辈一心在纽扣市场打拼谋生,年轻的小范如今正犹豫着是否要接过父辈的“衣钵”,踏踏实实地做“纽扣世家”。

  “纽扣的利润太小了,又很辛苦。为啥不去试试自己最喜欢又比较轻松的行业呢?”小范说,自己目前还在读大学,未来有无限种可能,没了路子后才会想着继续做父辈传下来的纽扣生意。

  另一方面,在这个互联网高歌猛进的时代,电商的迅猛发展也对桥头纽扣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尽管近些年来,桥头的一些纽扣商户也开始利用网络扩大市场,但很显然的是,很多老商家对于电商的崛起并不重视。对于未来电商市场影响甚至取代线下销售的可能性,经营纽扣多年的“润仕纽扣”老板侯先生似乎不以为然。“网上都是小单子。”他盯着自己电脑上的淘宝页面,点击一闪一闪的旺旺客服,“大单子都还是电话订的。”

  在一些商家看来,电商的发展对桥头纽扣销量的影响微乎其微,但事实上,其带来的价格透明化却暗中打击着桥头纽扣行业。由于桥头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如今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慢慢的变多的客户开始被各式各样的一站式采购平台所吸引,而放弃了过去与桥头纽扣市场的合作。

  “桥头市场这几年不行了,名气都是以前打下来的。”侯先生失望地说:“乐清、瓯北,还有桥下的玩具产业现在都发展得很好。桥下这几年发展非常迅速,赶超桥头了。”然而,他口中“发展迅速”的永嘉县桥下镇玩具产业,正是由于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脉搏,依靠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周阿姨是桥头镇“自然纽扣”的店主,她的父母就是做纽扣生意起家的。“做纽扣生意就是看市场在这儿。当年改革的时候抓住机遇了,市场大起来,打出牌子了,就有桥头纽扣了。”周阿姨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各项政策的放开,市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桥头纽扣市场的发展也曾陷入低谷。和所有敢闯敢拼的温州人一样,周阿姨也有自己的野心。在那几年,她也曾离开桥头,前往广州经商。但是几年后她又返乡重操旧业。在她看来,桥头商人精明团结,即使纽扣市场的发展偶遇困境,也应该有重新崛起的一天。

  “生意年年有变,不过收入还是可以的。”经营这个小小的店面,周阿姨笑得很满足,“还是挺轻松的,毕竟什么都是在家里做,很方便。现在提到纽扣,大家还是会先想到我们桥头。”

  和周阿姨中途外出经商不同的是,桥头镇“方圆纽扣”的老板娘杨云云女士一直奋斗在纽扣生产行业的第一线。九十年代初期,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浙江省召开生产资料现场会议,鼓励多方兴办生产资料市场。杨女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毅然决然来到桥头镇,和纽扣打起了交道。如今,“方圆纽扣”已从最初的小工厂发展为集制造、科研、营销、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大规模的公司,拥有300余名员工,还在广东东莞创建了钮扣生产基地。

  杨女士坦言,在当前互联网快速的提升的大背景下,桥头纽扣市场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价格日益透明、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等,但这没有动摇她继续干这一行的决心:“我没有想过放弃这个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桥头在发展纽扣产业方面得到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我在别的行业很难碰到了。”

  四十年,小小的钮扣已然成为了自由商品的象征,但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必须与时俱进,桥头纽扣市场也不应沉浸在昨日的辉煌中故步自封。杨云云向记者表示,传统的专业市场遭遇新创伤是必然的,重要的是如何走出一条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之路。

  “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取消中间环节,工厂直接和客户接触,来提升利润;另一点是人员精简,用机器代替部分劳动力,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 杨女士侃侃而谈。很显然,她很清楚未来桥头纽扣市场应该努力迈进的方向。几十年来,她正与无数的桥头纽扣商户一起,长成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最为坚韧的生长姿态。

  如今在桥头镇,那些陈列着的五彩斑斓、品种齐全的一颗颗纽扣,那些正在掉头输送货物的大集装箱卡车,那些忙前忙后的纽扣商人、制作工人,仍然在叙述着桥头纽扣产业生生不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