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国服 各国外交“国服”大不同

时间: 2024-04-03 18:48:37 |   作者: 纽扣

product description

  《世界博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创刊于1984年,曾伴随跨世纪的一代少年、青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名字为众多的中国人所熟悉。

  导语:中山装是外交官的一种心路,一种记录。对于中山装我几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它。

  外交团被人们称为穿礼服的人群。外交官的服饰,在某一些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国外,大家辨认陌生人的国籍,除了肤色就是看其穿戴的服饰了。从历史上看,服饰制度与礼仪典制结合在一起,服饰也是礼仪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各国外交官衣着都有严格的要求。记得1965年我大学毕业进外交部礼宾司报到第一天,领导就很关心我的“形象工程”,让我向部行政司仑库管理处借冬、夏中山装各一套。当时,中山装为我国对外正式礼服。外交部干部的礼服几乎穿着清一色的黑色和深蓝色的中山服。蓝色的中山服人们称“北京蓝”。我也喜欢这种“北京蓝”的中山装,那时北京晴朗的天万里无云,碧空如洗,一望无际,一片蔚蓝。

  后来我了解到,中山装是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服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中山装的形制分别寓意为: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前襟五个钮扣象征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纽扣表示(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则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为接待来访国宾,礼宾司同事几乎每个人在司里衣橱里存两套“国服”。当时我也存两套“国服”,以便及时换装上阵。两套中山服挺管用。在来访外宾眼里,我的礼服是崭新的,但在外国驻华的外交官眼里,我好像只是对自己的那两套礼服“情有独钟”。我很喜欢我的“国服”,不过我的“国服”是借来的,衣冠楚楚的礼宾官还是感到自己清贫。

  1969年3月我被调至中国驻卡拉奇总领事馆工作,1975年调回外交部礼宾司。1978年1月26日副总理对缅甸的正式访问,我荣幸随行。这次访问举世瞩目。那是中国人民胜利粉碎“”之后第一位中国高级领导人出国访问。外国媒体也纷纷对邓副总理的出访进行报道和评论。外电说,这次出访,标志着中国同四周的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将得到全面的改善和发展。

  访问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特意前往东交民巷“红都”店制订两套中山服,一套是黑色,另一套是浅蓝色,制订这两套中山服让我高兴万分,我换上崭新的中山装,随副总理正式访问缅甸。

  访问结束后,这两套中山服成为我接待访宾的“礼服”,我几乎天天穿着这套中山装进出钓鱼台国宾馆。

  在礼宾司的日子里,我有机会见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喜欢穿着中山服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喜欢用国产衣料做成的中山服,他常穿一套浅灰色的中山服,还有一件灰色春秋夹大衣和一件浅藏青色海军呢冬大衣。他认为中山装最能够表现中国人的面貌。上世纪60年代初,海外出版一本周恩来传记,书名是《穿灰色衣服的伟人》,说他的穿衣的方式也反映了他的性格,那就是规矩严整,清洁平展,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出席联大的中国代表团出发前夕,周总理接见代表团,还嘱咐代表团成员的服饰穿着,说出席正式会议时,中国代表要穿中山装,不要穿西服。说,你们可是代表中国啊!

  中国“中山装”中山装的形制分别寓意为: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前襟五个钮扣象征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礼仪简化,外交部干部开始穿着清一色的“国货西服”。我被派往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时,也加入西装革履的行列。在我记忆里礼宾司没有正式通知西装为“国服”。1983年11月,时任中央访问日本,当时我在驻日使馆工作,参加接待。我记得当时身着西服在日本电视中亮相,震惊了日本观众。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领导人对外不一定穿着“正式服装”——中山服。事实上,那时中国领导人在国内会见外宾时也开始穿着西服了。

  在对外正式活动中,中国的女外交官大多身着西服,在国庆招待会等大型活动时,也有选择穿旗袍的。旗袍是我国民族服装,雅致大方,不仅深受中国妇女青睐,也慢慢变得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

  虽然穿着有了变化,但我还是念念不忘那两套中山服。行李箱里常珍藏着它们。1994年3月我被任命为中国驻古晋总领事,赴任时我也带上两套中山服备用,有时我也依据情况穿着中山服出席外交活动。

  如今我退休了,这两套中山服还珍藏在我衣橱里,它们珍藏着我随副总理访问缅甸的美好记忆。我如数家珍,珍藏跟我一起退休的这两套中山装“礼服”。

  中山装是社会的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生活。中山装也是外交官的一种心路,一种记录。对于中山装我几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它。它承载了我很多的希望和欢喜,也承载了我很多的经历和故事。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在举行正式礼仪活动时,都会按照各自习俗穿戴正式的礼服。

  西方国家传统的礼服,男士的分为晨礼服、便礼服和燕尾服;女土的礼服分为常礼服、小礼服、大礼服。

  欧洲“燕尾服”男士的礼服分为晨礼服、便礼服和燕尾服;女士的礼服分为常礼服、小礼服、大礼服。

  俄罗斯联邦颁布的外交官正式礼服为黑色的双排扣礼服,礼服的领子上方及袖口处绣有金色的花纹,扣子也是金色的,上面是压制而成的国徽图案,保留了前苏联时期外交官礼服的颜色、式样及花纹。礼服的衣料采用薄的毛料。大使以下的外交官,其级别能够最终靠领章上星星数目判断,如一级公使为三颗星,二级公使为二颗星,等等。

  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外交官的礼服就是多为阿拉伯大袍。男士身着大袍,外加披风,包头巾上戴头箍。阿拉伯大袍多为白色,衣袖宽大,袍长至脚。除白色外也有深蓝、深灰、深棕色和黑色。对生活在炎热多雨地区的人们来说,大袍有着没有任何办法取代的优越性。具抗热护身的优点。在吸收外来热量的同时,里面形成一个通风管,空气自下而上流通,让人体感到凉爽。阿拉伯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外交官一般都穿大袍出席庆典。

  和服被称为日本的国服。女士身着和服走动时就如同一块前后晃动的画布,因此和服在日本又被称为“赏花幕”。据史料记载,公元8世纪中国唐代的服饰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和服形成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今天日本的和服,大约是在600年前基本定型的。和服的图案与色彩以反映大自然的居多,款式纷繁,四季不同,又有婚、宴、丧、礼之分。

  日本“和服”和服的图案与色彩以反映大自然的居多,款式纷繁,四季不同,又有婚、宴、丧、礼之分。

  韩服被誉为韩国国服。传统的韩服相当华丽。男士多身着长裤,肩被外套,头戴纱帽,脚穿木靴。女子则普遍穿着红裙和黄短衣,并且以发簪和飘带为配饰。韩服种类非常之多。有节日服、婚礼服、花甲宴服等。

  印度的国服,男士的称“托蒂”,女士的叫做“纱丽。“托蒂”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从腰间缠起,裹至膝部,或脚部。“纱丽”是印度妇女最钟爱的一种服装,据说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块一米多宽,五、六米长的布料,通常自腰部缠起,绕过胸前,一端搭在肩上。“纱丽”庄重、雅致、大方、美丽。印度有“诗国”之称,“纱丽”被称为印度国服的诗。跟着社会的发展,男士的除托蒂外,通常在上身加上宽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女士的上身配上了“杰姆普尔”的紧身胸衣,下身配以“贝蒂戈尔”的衬裙。

  印度“纱丽”一块一米多宽,五六米长的布料,通常自腰部缠起,绕过胸前,一端搭在肩上。

  东南亚国家地处热带,那里人们穿戴要适应炎热气候的持点。越南的国服称为“奥黛”,男子穿着“奥黛”长衫和裤子,女子的“奥黛”由上衣和裤子组成。上衣像中国的旗袍,长至膝盖,两侧腰身收紧,从腰部开叉,下身配一条白色或是同花色的裤子。胡志明市的妇女对“奥黛”情有独钟。

  越南“奥黛”女子的“奥黛”由上衣和裤子组成。上衣像中国的旗袍,长至膝盖,两侧腰身收紧,从腰部开叉,下身配一条白色或是同花色的裤子。

  印度尼西亚的国服称“巴迪”。印尼政府规定,凡参加全国性重大节庆,政府官员都必须穿国服“巴迪”,男士穿“巴迪”长袖上衣,头戴“北芝”帽,脚穿皮鞋;女士上身穿“格巴雅”民族服饰。

  在马来西亚,当地男士的国服也叫“巴迪”。“巴迪”设计优美,款式别致,以图案讲究对称而闻名。其编织手法细腻,有的为蜡染布制成,有的以丝绸作原料,质地虽有不同,但大多宽大轻薄。“巴迪”有长袖、短袖之分,出席晚宴者穿着长袖“巴迪”。笔者曾任中国驻古晋总领事多年,为了入乡随俗,出席当地外事活动时常常穿着“巴迪”前往,很受当地人欢迎。传统的马来妇女服饰由上衣和纱笼构成,上衣衣宽袖长,纱笼长达足踝。马来妇女穿着传统服装时,还会在头上披着一条颜色艳丽的薄纱巾,纱巾垂挂至肩膀或胸前。

  国服风采各异,宛如地球村中争奇中斗艳的百花,各国外交官身着国服在一起,象征世界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